李强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出席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会
11 2025-04-05 07:24:56
但長時間、擁有太多的適應性情緒是一種毒害。
名嘴界Top sales、大咖進階為在電視台有個人節目的政論主持人。記者的靈魂,是一種選擇,而非沾附利益的判斷。
他們搭理權力者和利益,記者愛理不理,這世界就這樣回報,這很公平。名嘴,就是言論市場的生意人 撇開政客兼差當名嘴是在知名度、業外收入和議題影響力、政治實力上取得平衡。這對很多現役記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很多名嘴特別是當過記者的名嘴和主持人喜歡化身記者,得理不饒人,談當年勇。專業人士、記者都未必消化或承受得了這種烈焰熔爐。
多數人不屬於任何組織,自豪知名度和收入高人一等。三者有雷同、相似也有抵觸之處。在金屬環內拼貼上海玻璃、貝類或是纏上釣魚線、漁網等岸邊比比皆是的素材,構成藝術家眼中的馬祖印象。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由海而生的金工創作 「馬祖無時無刻都可以看到海。」金工創作者倪苑茹走進國之北境,應用工藝與設計的力量,將海洋廢棄物化作閃爍寶石,打開海廢創作的想像,並將持續以首飾為海洋發聲。之後與夥伴提出「永續島嶼生活提案」,展開一系列的海玻璃拼貼創作,並帶領居民參與公共藝術。
文:見域CitiLens/張耕佾 圖:倪苑茹、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面對全球性的海洋廢棄物議題,除了從源頭減量或採取淨灘行動,許多藝術家正嘗試將海灘上的垃圾化作創作素材,為海洋廢棄物賦予新生命。駐村期間苑茹曾舉辦「金繼玻璃首飾工作坊」,分享「永續珠寶」的理念。
駐村期間苑茹走訪南竿、北竿、東西莒和東引等島,一邊蒐集海玻璃與海廢素材,一面觀察馬祖的海岸環境。經過約兩週的踏查與蒐集,苑茹回到位於馬祖津沙社區發展協會的半開放工作室,開始設計作品、製作草模,在與居民熱情地交流過程中,完成駐村創作《大海之母的孩子與她的眼淚》。系列作品在津沙村裡的廢棄漁寮展演,除了展示創作本身,苑茹也取用當地的海沙、漂流木與廢棄籃組,拼湊出她所記錄下的南竿海玻璃地圖、工作坊的縮影以及創作過程的金屬草模,讓馬祖居民一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透過這個提案,苑茹以田野調查與個人感受為基礎創作出傳遞馬祖風情的拼貼掛飾,作品在線上引起本島人對馬祖的興趣。
藝術家倪苑茹 攜手再尋海玻璃的未來 苑茹認識的馬祖居民,對於海玻璃一點都不陌生,許多人孩提時候都曾有一罐海玻璃。他們規劃了從平面、金繼到立體作品的四週課程,帶領青年認識結合工藝與設計力的海玻璃創作,過程中啟發了島嶼青年的美感與創作視野,更期待透過培力計畫,催生出未來從事海玻璃創作的馬祖新生代。她曾駐點「西尾半島物產店」,讓遊客開始關心腳下的海廢寶物。然而,除了透過自身或集結眾人的創作力量傳遞對海洋的關心,如何在離開馬祖之後延續在地富饒的海玻璃創作能量呢?帶著這樣的提問,苑茹與夥伴提出「嶼你藝啟」文化體驗教育計畫,進到馬祖高中和介壽國中灑下創作的種子。
然而苑茹帶來了海玻璃再利用的提案,讓海玻璃不再只是櫥櫃裡的收藏品,而是能與各式物件結合的創作素材。最後,當人們開始察覺與自然之間的裂縫,作品「再生」開始加入海玻璃等素材,試圖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平衡。
接著在「初生」的金屬元素之上創造出「共生」,揉雜進保麗龍、漁網、塑膠瓶蓋、浮標等海廢垃圾,體現當代社會與海洋的失衡狀態。苑茹介紹,第一階段的「初生」表現出海洋原始、純淨的模樣,採用單一材質的黃銅形塑海浪滾動的有機形體。
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奢侈,但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日常。此外,體認到國內海玻璃創作形式尚侷限於編織首飾創作。相對於歐美將海玻璃與貴金屬結合的商品頗具市場性,臺灣大眾對於回收材質首飾的接受度,亦還有成長空間,苑茹因此積極參與市集與大眾溝通,並開發拼貼畫、金繼或玻璃加工等工作坊,提供民眾接近海玻璃創作的學習管道。當我們戴在身上,它就像一個小小提醒,讓我們思考海玻璃從何而來。當地開設「露露雜貨行」的手作青年,也發想出結合海玻璃的紐扣、磁鐵或布料裝飾等生活雜貨,持續嘗試將海玻璃融入生活之中。「金繼玻璃首飾工作坊」帶領學員從挑選玻璃、組合、塗膠與撒粉的過程,認識為廢棄玻璃展開全新章節的永續理念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面對島內,希望藉由挖掘當地海洋漁業生態,以海玻璃創作擾動社區對於在地的想像。對外則希望透過社群平台讓更多人認識馬祖。
「首飾不僅是裝飾身體的物品,也是傳遞訊息的載體。在此展開的創作計畫,亦提升她投入海玻璃創作的信心,未來她將以「再生玻璃」的概念為軸,試著將場域從海拉到城市,延伸探討城市空間的廢棄玻璃議題。
」首次踏上馬祖的倪苑茹,將自己比喻成一張空白的紙張,帶著對海的嚮往與對馬祖的好奇,進駐馬祖南竿津沙聚落,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創作旅程。參與公共藝術創作計畫的馬祖青年們,先將採集而來的玻璃分色、清洗之後,才能點綴上砌石牆面 以首飾為海洋發聲 經過兩年的交集,苑茹如觀察觀光復興與藝術創生雙線發展下的馬祖,是一座充滿可塑性的島嶼。
另一方面她也從個人走進公共空間,帶著當地居民走訪不同灣澳、蒐集海玻璃,不僅讓在地人重新認識家鄉,最後也與在地青年們一起為南竿四維村內的一堵牆嵌進璀璨的海玻璃,為村落引入新生氣息。她發現馬祖海玻璃的顏色豐富、型態細緻,而沙灘、礫灘等沙質差異,也影響著玻璃的粗細度。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對於馬祖的想念與推廣海玻璃的熱情,更驅使苑茹在駐村隔年帶著不同計畫再訪馬祖
之後與夥伴提出「永續島嶼生活提案」,展開一系列的海玻璃拼貼創作,並帶領居民參與公共藝術。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他們規劃了從平面、金繼到立體作品的四週課程,帶領青年認識結合工藝與設計力的海玻璃創作,過程中啟發了島嶼青年的美感與創作視野,更期待透過培力計畫,催生出未來從事海玻璃創作的馬祖新生代。當我們戴在身上,它就像一個小小提醒,讓我們思考海玻璃從何而來。
經過約兩週的踏查與蒐集,苑茹回到位於馬祖津沙社區發展協會的半開放工作室,開始設計作品、製作草模,在與居民熱情地交流過程中,完成駐村創作《大海之母的孩子與她的眼淚》。當地開設「露露雜貨行」的手作青年,也發想出結合海玻璃的紐扣、磁鐵或布料裝飾等生活雜貨,持續嘗試將海玻璃融入生活之中。
參與公共藝術創作計畫的馬祖青年們,先將採集而來的玻璃分色、清洗之後,才能點綴上砌石牆面 以首飾為海洋發聲 經過兩年的交集,苑茹如觀察觀光復興與藝術創生雙線發展下的馬祖,是一座充滿可塑性的島嶼。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在此展開的創作計畫,亦提升她投入海玻璃創作的信心,未來她將以「再生玻璃」的概念為軸,試著將場域從海拉到城市,延伸探討城市空間的廢棄玻璃議題。然而,除了透過自身或集結眾人的創作力量傳遞對海洋的關心,如何在離開馬祖之後延續在地富饒的海玻璃創作能量呢?帶著這樣的提問,苑茹與夥伴提出「嶼你藝啟」文化體驗教育計畫,進到馬祖高中和介壽國中灑下創作的種子。
最後,當人們開始察覺與自然之間的裂縫,作品「再生」開始加入海玻璃等素材,試圖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平衡。」金工創作者倪苑茹走進國之北境,應用工藝與設計的力量,將海洋廢棄物化作閃爍寶石,打開海廢創作的想像,並將持續以首飾為海洋發聲。
系列作品在津沙村裡的廢棄漁寮展演,除了展示創作本身,苑茹也取用當地的海沙、漂流木與廢棄籃組,拼湊出她所記錄下的南竿海玻璃地圖、工作坊的縮影以及創作過程的金屬草模,讓馬祖居民一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駐村期間苑茹走訪南竿、北竿、東西莒和東引等島,一邊蒐集海玻璃與海廢素材,一面觀察馬祖的海岸環境。
藝術家倪苑茹 攜手再尋海玻璃的未來 苑茹認識的馬祖居民,對於海玻璃一點都不陌生,許多人孩提時候都曾有一罐海玻璃。對外則希望透過社群平台讓更多人認識馬祖。